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发布者:体育部发布时间:2021-12-27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对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坚持服务师生发展、增强综合素质的体育工作目标,按照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协同育人工作原则,持续深化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彰显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功能,引导师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总体目标

2022年,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完善体育办学条件,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建立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展演体育教学体系,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25年,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建设得到较大提升,师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理念和习惯,形成体质健康提升高、科研成果转化高、师资业务水平高、群体活动开展好、训练竞赛成绩好、社会服务反响好的体育工作新局面。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和群众体育工作体系全面建成。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体育工作机制

1.健全体育工作委员会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工作委员会管理体制,规范委员会会议决策机制,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二级学院与体育教学部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发挥委员会统筹规划、领导管理、协调监督、绩效评估、总结交流、评选推荐、决策咨询职能。发挥体育俱乐部联盟、学生会、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等组织作用,开展师生全员健身活动,普及体育运动,

彰显体育工作的时代价值、育人价值。

2.健全教训赛演体育教学体系。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路径,发挥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优势,激发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优化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项目教练、自主选择学习运动时间的三自主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健全体育训练制度,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通过课外、线上作业等方式合理安排学生课外活动和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广泛开展面向人人、全员参与的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海院杯”“新生杯”“校长杯和田径运动会等系列比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项,推动以赛促教氛围形成。开展航海体育节、体育嘉年华、运动项目展演活动,激发运动乐趣,弘扬体育精神,提高锻炼成效。

(二)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3.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的毕业条件。创新体育课程开设模式,在一、二年级阶段实行适合当代大学生兴趣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断丰富体育特色课程、俱乐部项目,科学制定项目化教学计划,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体育俱乐部学生联盟建设,选配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自主管理俱乐部联盟以及各体育俱乐部,引导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在三年级阶段增设体育必修课学分,强化基本运动技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

4.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强化体育特色课程、俱乐部项目与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修订完善学校《高职体育俱乐部教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丰富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积极培育校级、省级课程和教材建设奖项。

5.推广中华传统、海院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和田径等基础大类项目,重点打造龙舟、舞龙舞狮等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全力打造航海体育、士官体育特色,强化游泳课程,形成人人会游泳的海院体育品牌。加强体育品牌的宣传推广,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海院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让传统特色体育在海院绽放光彩。

6.健全体育竞赛和体育育人体系。推动高级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队融合,健全运动队组织结构和训练管理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和运动队建设,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每年常规打造10支以上高水平运动队,7-8支参加校际联赛或选拔性竞赛运动队、2-3支运动队整体实力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围绕海事特色开设体育类新专业,恢复体育特长生招生。加强体教融合,积极探索与体校、行业协会、社会体育俱乐部等机构在教学训练、竞赛活动、技能鉴定、师资共享交流、学生实践锻炼等领域的合作,促进竞赛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发展。

7.促进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组织推广教职工每日工间操活动,定期开展教职工体育项目公益培训,引导教职工参与体育俱乐部,充分激发教职工主动加强锻炼、参与竞赛活动、健康工作生活的带动作用,帮助人人发展1-2项运动技能。促进教职工俱乐部与学生俱乐部的融合,推进校园健身场地和智能健身器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举办喜闻乐见、便于师生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赛事活动,利用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构建高水平的师生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师生运动健身模范和群众体育先进表彰工作,让广大师生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主人,掀起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新高潮。

(三)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

8.强化体育师资队伍。每年适度引进体育教师,探索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选聘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兼职兼课。通过购买服务,让有情怀、有经验、有实力的社会体育机构走进校园,弥补体育类项缺陷。通过国家、省师资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支持体育教师境内外研修访学。创建优秀教练工作室,培育领军型教练员工作团队。

9.改善体育场所设施设备。改造主运动场看台、体育馆室内场馆和满足课程教学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打造小马拉松——海马校园跑道等兼具休闲、娱乐及文体活动等功能的景观,完善体育器材维保和更新制度,健全体育教师工作服装和教学装备配套机制,增加各分工会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加大文体活动软硬件建设投入。支持多渠道争取财政支持、引入社会资金发展学校体育,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和社区发展的体育工作机制。

10.整合体育社会资源。深入推进体教融合,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体育活动,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11.推动学校体育智慧化发展。探索互联网+体育”“物联网+体育,打造智慧体育管理平台,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俱乐部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利用智能设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干预提升工作,试点开展师生锻炼运动码,构建个人运动成就系统,创新师生锻炼公共服务模式。顺应线上教学新形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制定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安全救护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安全风险的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对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推行并完善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四)深入推进体育评价改革

13.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改革。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建立一院一品”“一校多品作为相关职能部门、体育教学部和各专业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预警机制,对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水平下降的二级学院分别予以黄牌、红牌预警,并将其纳入体育绩效考核指标。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设,配备专职人员,完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江苏省体质健康监测,编制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强化体质测试成绩审核,对体质测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毕业一票否决

14.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增量突出贡献和参加设区市以上组织的体育赛事成绩作为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在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能力,加大对体育教师支持和表彰力度,在校级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在市厅级及以上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等培育推荐、评选表彰中,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5.优化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合格率逐年提高。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改进结果评价,创新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锤炼坚强意志、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6.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把体育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主抓,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加强体育工作委员会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相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上级财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体育竞赛及维持费用保持每年递增,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

17.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出台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和治理制度。结合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加强体育精神培育和体育文化宣传,强化仪式教育和体育俱乐部项目文化传播,凝聚校内外共识,营造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于印发《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doc